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料汇编 > 常委会公报常委会公报
汉川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公报
发布时间:2017-04-26作者:汉川市人大办来源:点击:
汉川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议程
(2017年4月18日)
一、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义务教育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
二、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清洁乡村工程工作情况的报告。
汉川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
汉川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7年4月18日举行了第二次会议。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有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祥斌、王振新、李四毛、唐四国、李四凤和委员共37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刘有年主持。
会议分别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义务教育法》贯彻执行情况和清洁乡村工程工作情况的报告,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通过了两个报告,并根据《汉川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的实施办法》相关规定,举行了尚方成同志向宪法宣誓仪式。
针对《义务教育法》的贯彻执行,会议要求,市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一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通过新型网络媒体平台,加强对《义务教育法》的普及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尊法、守法、护法氛围。二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优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结构,突出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着力解决少数教师违规收费补课和有偿推销教辅资料等广大人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三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深入推行高效课堂教学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育办学质量。四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着力抓好校园安全和法制教育,重视中小学生食品安全和营养,强化校园周边安全隐患排除和整治,确保学校师生安全。
针对清洁乡村工程工作,会议要求,市人民政府一要完善清运体系。按照《汉川市清洁乡村工作推进方案》要求,进一步健全“农户收集进桶、村组清扫集并、乡镇中转到站、市级运转处理”的运行模式,不断延伸清运保洁范围,确保清洁治理不留死角。二要完善保障体系。要拓宽筹资渠道,采取农户集资、大户捐资、村集体经济列支等办法多途径筹集保洁经费。加大环卫设施建设投入,保障村保洁员工资,确保清洁乡村工程常态化、制度化运行。三要完善考核体系。要进一步优化《汉川市清洁乡村工程考评办法》,通过采取暗访、重点督查、随机抽查、现场察看、考核评比、定期通报等的方式对各级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干部推进工作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督查考核,加大对垃圾随意堆放、清洁乡村工作推进不力等问题的曝光力度。四要完善全方位推动体系。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安排,倒排检查验收时间表,逐条对照相关考核标准,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扎实开展自查整改,实现全面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保洁效果,确保一次性通过省和孝感市组织的全域验收。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征国,市人民法院院长李学伟、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尚方成,市人民政府法制办、教育局、建设局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场、办事处、开发区)、市直机关工委、经信工委人大副主席或分管人大工作负责人等列席会议。
全市《义务教育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
——2017年4月18日在汉川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教育局局长 李文华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全市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2017年春季,我市共有义务教育学校163所,其中小学121所(含教学点15个),独立初中3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民办正成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75528人,其中小学生55453人,初中生20005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70人。
我市共有教职工10794人。其中在职教职工7410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6156人);离退休教师3384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2968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7月1日起施行,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正。自《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大力开展宣传,积极贯彻实施,全市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我市第四次通过省政府“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复查,“人人有学上”的目标得以实现。2014年,经教育部认定,我市达到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水平, 随后我市提出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人人上好学”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一、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的主要成效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依法保障经费,不断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
我市依照《义务教育法》,积极落实以县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得到巩固夯实。
1、完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年提高机制。2016年,全市共下拨公用经费5304.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982万元,省级资金1392万元,市本级资金930.5万元(比规定标准约高出300万元)。全市普通小学按每生每年600元、普通初中按每生每年800元安排公用经费,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特殊教育学校按每生每年6000元安排公用经费。根据学生数测算,2016年生均标准比2015年约提高50元。
2、发挥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最大效益。坚持统筹安排各类资金加快学校建设,2016年,我市共安排校舍维修长效机制补助资金 2013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1393万元,本市级财政配套资金620万元),共对43所学校进行维修改造。此外,不折不扣落实了地方特有政策及资金3443万元,具体包括:新机制网络维护费23万元;教育均衡发展资金400万元;薄弱学校建设配套资金200万元;全面改薄校舍改造基本建设资金2500万元。随着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基本消除了学校危房,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同时吸收社会资金推行校车公司化运营模式,方便了1.5万名学生上下学。坚持实施后勤精细化管理,定期开展安全大检查,大力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有效保障了校舍和师生人身安全,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3、严格落实教职工政策范围内工资待遇。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落实了各项政策性工资待遇。2016年,全年拨付教职工工资44747万元,乡镇工作人员补贴1825万元。此外,通过市财政列支和企业捐资建立骨干教师奖励基金(其中许世辉教育基金每年约100万元),每年筹资60余万元对困难教职工慰问和救助。通过以上措施,较好地稳定了我市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
(二)合理配置资源,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1、合理布局校点,加快建设改造。通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制定了《汉川市义务教育学校2011-2020年布局调整规划》,确立了153所义务教育永久性保留学校建设改造的时间表和规划图。先后投入4.1亿元,完成中小学改造148校,新建校舍面积11.6万平方米,改扩建校舍面积9.7万平方米,建成寄宿制学校33所,教师安居房800套。校舍建设改造完成后,装备建设同步跟上,在保障所有中小学达到基本办学标准的同时,不断提高了教育装备信息化水平。先后投入4200万元,建标准化实验室100间、微机室77间、电子备课室30间,配备“班班通”678套、图书10万册,建音乐室120间、体育室53间、美术室120间。
2、合理配置生源,保障就近入学。一是严格划片招生。要求各学校在校门外醒目位置公示招生服务范围,每年适时下达每校新学年招生计划,并出台招生管理的严格规定。加大对市实验中学、仙女山二小、市实验小学、开发区东风小学、汉正小学、马口镇敖家小学等学校招生工作的监管,严厉禁止违规招生。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逐步深入老百姓心中,中小学招生秩序逐步规范。二是强力推行小班教学。《湖北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推进小班教学,逐步实现按照小学三十五人以下、初中四十人以下编班的要求。通过改建、新建或利用闲置校舍建分部等形式,“大班额”比例在逐步降低,目前全市小学开班数1262个,平均班额44人;初中开班数421个,平均班额48人。三是依法控辍保学。坚持每年二月和八月开展《义务教育法》宣传,坚持新生入学通知制度和走访制度,确保一年级和七年级新生一个不少。大力开展“春暖行动”,建立留守学生包保制度,加强心理辅导,开展系列关爱活动,促进留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坚持贫困生救助制度,每年从许世辉教育基金中拿出6万元用于奖励优秀贫困学生300人,刘家隔、南河、马口、马鞍等乡镇也成立教育基金,每年用一部分资金资助贫困学生。坚持了劝返敦促制度,各中小学积极与当地政府紧密联系,以政府名义及时对未返校学生的监护人下达返校敦促书,对辖区内招收童工童商的企业或个体户下达整改通知书。本学期,我市小学生到校率100%;初中生未到校98人,辍学率0.49%,远低于国家规定的3%以内的标准;残疾儿童少年除在特校70人外,另有38人随班就读,全市残疾儿少入学率达到95.6%。
3、合理调配教师,促进教育公平。一是严格教师调配管理。先后出台了《关于教师调配工作的若干意见》、《汉川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机构编制标准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禁止教师逆向调动或违规调配教师,实行依岗定人选聘教师,不适合在教学岗位的教师调整到教学辅助岗位和后勤岗位。二是建立教师补充与交流机制。为了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近几年共引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663人,新引进教师在城区学校跟岗实习一年后,全部分配到所选农村学校任教。此外,还通过联校走教、对口支教等方式,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2200人次。三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坚持将每年5月和9月作为师德教育月,强化教师对教育政策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坚持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定期举办师德巡回报告会。坚持开展在职教师收费补课和有偿推销教辅资料的两项专项整治活动。坚持进行师德考核,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工作评价、评先表模和职称晋升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定了《汉川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孝感市、汉川市四级的各类培训,年培训人数在2800人以上。
(三)依法规范办学,努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市中小学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规范办学行为,不断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了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为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6年,我市中考质量保持居孝感市前茅;高考质量综合排名居孝感市前列。
1、面向全体,向全面发展要质量。坚持在全市中小学实施“小事德育”工程,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生长点,发挥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以日常教育和管理为抓手,促进了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以“校园之星”、“美德少年”评比等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开展“法律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定期聘请由公安干警担任的法制副校长为学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不断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在全市中小学普及艺术、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坚持开展中小学生运动会、篮球赛、乒乓球赛、校园歌手赛、书画比赛等大型艺术体育赛事,学生艺术、体育竞技水平位居孝感市首位,学校艺术、体育工作受到教育部等国家三部委联合表彰。
2、强化过程,向精细管理要质量。坚持开展学校管理的“两查一评”(期初查开学、期中查常规,期末评质量)和“校校行”督查活动,各学校坚持了日巡堂、周调阅和月检查的常规管理,促进了学校管理的逐步规范化和精细化。每年一次的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现场会,较好地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3、推行改革,向课堂效益要质量。一是积极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坚持把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稳步推进高效课堂改革,并以此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坚持开展教师高效课堂打磨验收,“争做高效课堂合格教师,争创高效课堂合格学校”等活动,让一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教师教学研究成果捷报频传,2016年,93名教师的公开课被评为孝感市级、省级和部级优质课。二是积极推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取消了对学生考试成绩的优质率评价,将学生合格率和排名靠后的20%学生的均分纳入教学质量评价范围,教师执教行为和中小学办学行为逐步规范,全市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的氛围逐渐浓厚。
二、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教育投入仍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是学校建设改造资金缺口较大。按照我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改造资金共需5.5亿元,预计国家长效机制资金每年1500万元,地方“三辅”资金每年2000-3000万元,省改薄项目资金2016-2018年每年1500-2000万元,资金缺口约2.65亿元。二是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程度还不高。三是教师工资待遇水平还不高。四是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整治还需加大力度。
2、教师队伍建设仍需不断加强。一是队伍结构仍不够优化,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目前,全市教师总量进入退一补一阶段,但教师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配套的问题较为突出。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年龄43岁,里潭中学教师平均年龄达到51岁。尽管我市建立了教师补充机制,但招不满和招不到短缺学科专业教师的问题较为突出,此外每年都有新招教师流失,2010-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共流失教师131人。我市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短缺,初中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教师短缺。二是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仍有少数教师违规收费补课和有偿推销教辅资料,人民群众对此意见较大。三是少数教师业务素质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少数新教师先天不足,培养和成长周期变长;少数老教师接受新教育技术、新教育理念较慢,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3、消除“大班额”任务艰巨。全市存在大班额(56人及以上)或超大班额(66人及以上)的有28个单位(其中乡镇有23个,局直学校有4个,民办学校1个),涉及60校共483个班,实验小学、仙女山二小、城关中学、开发区、马口镇等校(地)较为突出。形成“大班额”的主要原因:一是城镇化加快,学生向经济发达的城区、镇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流动加快,配套学校建设和学校改扩建不能跟上,导致这些地方学位供给不足;二是部分城镇教师数量不足,部分乡村学校存在教师结构性缺员,导致学校开班不足。根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和《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有关工作的通知》相关要求,实现我市提出“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及以上大班额”总体工作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进一步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的工作打算
到2020年,我市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改革活校,积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带动和促进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高位协调发展,努力把我市建成名副其实的教育强市,为汉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筹措渠道为辅的投入机制,加大教育投入。一是逐步落实“一主三辅”的财政投入政策,实现教育投入逐年增长,加快学校建设改造步伐,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建设。一主”即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要达到15%。“三辅”即教育费附加按“三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总额的3%征收专项用于教育;地方教育附加按“三税”总额的2%征收专项用于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从土地出让金中按2.5%计提教育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和企业捐资助学,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大校园“人防、物防、技防”的安全投入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积极营造师生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2、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确定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制定统筹使用、互补余缺的管理办法,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老更替及时和学科结构的优化。注重培养和选用本土人才。出台吸引和稳定农村教师的倾斜政策,建立鼓励教师到偏远农村学校定期任教制度,在评先表模、职务晋升、入党提干等方面优先考虑。提高农村教师岗位津贴,稳步扩大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施范围,使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同等城镇教师。二是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有针对性地远程教育培训,培训时长和效果纳入教师考核范畴。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计划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继续严肃查处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有偿推销教辅资料等行为,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实行师德师风考核在教师评先表模、职称晋升中的“一票否决”。
3、下决心花大力解决“大班额”问题,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一是全面排查,建立台帐。建立市乡两级消除大班额工作台帐,合理编制专项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对大班额学校进行销号管理。二是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布局规模。根据我市城镇化发展、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及学生流动情况,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源变化动态监测机制,构建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机制,不盲目撤并乡村学校,按照《汉川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规划(2016-2020年)》规划建设好城关小学、城北小学等学校,同时做好人口密集乡镇学校布局规划,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三是进一步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实行教职工编制的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有计划地开展短缺学科教师培训。四是加强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和划片招生政策,严格控制择校和择班,合理分流学生。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加强对学困生、问题生的教育与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通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配置师资、利用信息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将优质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向乡村初中倾斜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学校办学吸引力,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优质生源外流,进一步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尽快补齐发展短板,努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加强宣传,依法保障,依法办学,不断提高全市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汉川市人民政府
关于清洁乡村工程工作情况报告
——2017年4月18日在汉川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城乡建设局局长 张水华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我市清洁乡村工程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我市清洁乡村工程实施情况
根据全国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活动的要求和省、孝感市的统一部署,我市清洁乡村工程于2014年9月正式启动。两年多来,围绕农村垃圾治理,全市上下按照“政府主导、村镇主体、群众参与、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指导方针,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工作目标,通过高位推进、统筹推进、创新推进、全域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环境面貌由“垃圾围村”、“垃圾围镇”正在逐步向“干净、整洁、有序、宜居、美丽”五个层面转变。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进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清洁乡村工程作为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生态工程和发展工程来抓。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清洁乡村工作,在各级会议上多次强调清洁乡村工程,逢会必讲清洁乡村工程,并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会、市长办公会、领导小组成员会,研究部署清洁乡村工作,经常深入村镇调研清洁乡村工程实施情况,实地督办和解决问题,并担任市清洁乡村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人大领导时时关注着清洁乡村工程的进展,亲自带队参与分片督办。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清洁乡村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完善体系,统筹推进
清洁乡村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运作、处理、考核、投入等多个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在市级层面,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四大家”联系和分管的市级领导任副组长,16个相关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清洁办),在建设局系统固定4人专职于办公室工作,负责全市清洁乡村工程的指导、协调和督办检查、考核评比。在镇级层面,各乡镇场、办事处、开发区相应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落实主体责任。在村级层面,明确了村(社区)“两委”班子在组织动员村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做好村民的宣传引导,搞好村庄保洁,清理陈年垃圾,按程序收取农户垃圾处理费等清洁乡村工作的各项管理职责。
二是完善统筹推进的运作体系。先后出台了《汉川市深化“美丽家园、清洁乡村”创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方案》(川办发[2014]19号)、《关于全面推进清洁乡村工程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6]6号)和《汉川市清洁乡村工程推进方案》(川办发[2017]2号)三个规范性文件,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工作措施和目标要求,指导农村垃圾治理统筹推进、分段实施、规范运作。
三是健全城乡一体的处理体系。根据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规划,我市按照户有垃圾桶(一户一小桶或五户一大桶)、村有集中点(垃圾勾臂箱)、镇有中转站及清运车辆、市有转运车及卫生填埋场的要求,逐步配足配齐环卫设施和环卫装备,不断完善“户收集进桶、组清扫集并、村保洁监管、镇中转到站、市转运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截止目前,作为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规划建设的24座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12座(马口、脉旺、城隍、田二河、回龙、沉湖、垌塚、西江、汈东、开发区、分水与三星垸合建、庙头与湾潭合建),其余12座要求在6月底以前全部建成运行。计划配置的从乡镇中转站至垃圾填埋场的16辆垃圾转运车和2台吸污车,去年已经购置到位6辆转运车,其余车辆的购置已得到市政府批准,正在采购之中。各乡镇场办区的垃圾处理设施设备也正在逐步完善。
四是形成三级联动的考核体系。我们制定出台了《汉川市清洁乡村工程考核办法》,市对各乡镇场办区采取清洁办日常考评、第三方暗访考评、由六名市级领导带队分片考评的方式,加强对各地清洁乡村工程的考核督办。各乡镇场办区根据市清洁办统一制定的对村考核细则,对各行政村(社区)进行考评督办。行政村“两委”负责对村级保洁员的到岗履责情况进行考核督查。同时,根据考核督办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如季度综合考评排名前3名的乡镇,分别给予5万、3万和2万元的奖励;综合考评倒数2名的,市分管领导约谈该乡镇的分管负责人;连续两个季度综合考评倒数2名的,市主要领导约谈该乡镇主要负责人。
五是落实“四级共担”的投入体系。在清洁乡村工程的投入上,我市按照“设施分购、运行分摊、四级筹资、专款专用”的办法,即硬件设施的建设配置由市、乡、村(社区)三级根据需要分别配置到位,运行经费四级共担:市级承担乡镇中转站至市垃圾填埋场的垃圾转运费、乡镇承担村至中转站的垃圾转运费和中转站运行费用、村承担小型环卫设施和保洁工具的添置及维护费用、农户按照受益负担的原则承担村保洁员工资。今年,市级财政计划投入3428万元,其中一次性设施投入996万元,乡镇至垃圾处理场转运费432万元,“以奖代补”经费2000万元。各乡镇基本建立了以“自筹为主、财政为辅、省市奖补”的投入保障机制。
(三)示范引领、创新推进
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各地在实施清洁乡村工程中创新机制、创新举措,打造样板,作出示范,引领和推动清洁乡村工程向更高、更好、更持久的目标迈进。沉湖镇、新堰镇、庙头镇、中洲农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清洁乡村工程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公开招标,将镇(场)区的清洁保洁清运外包给专业保洁公司,基本实现了快速保洁、常态保洁。麻河镇、湾潭乡结合美丽乡村创建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打造十里景观长廊,为清洁乡镇注入了活力。城隍镇向阳村、新堰镇中支村围绕发动群众、长效保洁做文章,实行“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湾台、户主包房前屋后、保洁员包路段”的包保责任制,坚持做到支部书记骑车督、包片干部上门督、群众组织自发督、“五老”干部日常督,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庄保洁基本做到了常态化。
(四)全面奖补,全域推进
去年,市级财政对各乡镇清洁乡村工程的“以奖代补”资金主要集中在中转站建设和保洁员工资上,即对新建的乡镇垃圾中转站每座奖补50万元,对每个行政村给予1万元的保洁员工资补贴。今年,我们出台《汉川市清洁乡村工程奖补办法》,本着绩效优先、公正科学、公平规范、公开透明的原则,重新制定政策,扩大奖补范围、提高奖补标准,奖补内容涉及垃圾中转站建设、垃圾转运箱和转运车购置、村级保洁员配备、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建设、市场化运作机制和综合考核等,涵盖了农村垃圾治理的建设、运行、管理各个环节,基本做到了全方位。通过全面奖补,推进全域治理,力促农村垃圾治理全域达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深刻。一是到目前,仍有少数乡镇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思想认识不高。认为要把清洁乡村工程搞好,需要一大笔资金,上级的资金有没有保障?乡镇配套资金从何而来?村级舍不舍得花钱?顾虑重重,在推进清洁乡村工作中左顾右盼,畏缩不前,下不了决心。二是少数村支部书记、村组干部工作态度不端正。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抵触情绪、消极情绪。三是少数群众思想认识不高。认为环境卫生是村“两委”的事,与己无关,参与意识淡薄。
2、保洁员配备不足。根据外地经验,每村按100户配足1名保洁员。目前,我市不少村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有的村虽然配足了保洁员,但没有全天候保洁,有检查时就突击整治一下,没有固定的保洁时间和作业范围,没有能做到专人、专班、专职于清扫保洁工作。
3、收运体系不完善。有的村没有建立垃圾集中点,没有按要求配置钩臂箱。部分乡镇的垃圾转运车配置不全,垃圾收运没有实现镇村全覆盖。
4、陈年垃圾清理不彻底。有的乡镇垃圾治理范围主要集中在镇区和中心村,其他村庄房前屋后有零星垃圾,村间道路两侧、河塘沟渠周边有垃圾堆、水面有白色垃圾和飘浮垃圾。
三、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根据国家有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安排,2018年对我省进行整体验收。省政府要求,2017年年底各县(市、区)必须达到验收条件,逐一验收。孝感市的验收时间安排在今年12月31日前。也就是说,今年12月底以前,省将对孝感市全域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进行整体验收,包括我们汉川市。迎检工作时间紧、任务艰巨,根据3月23日市委刘书记在全市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集中培训班暨清洁乡村工推进会上的讲话精神,下阶段要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
一是突出职责抓领导。推进清洁乡村工程,事关生态建设的大局、发展环境的优化、民生福祉的提升,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考核奖惩、严明政治纪律、严抓思想观念,彻底清除思想障碍,重点是转变领导干部,特别是镇、村两级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抓清洁乡村工程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观念,从思想上、决策上、行动上进一步形成共识,下决心打好清洁乡村攻坚战、持久战。
二是突出主体抓素质。推进清洁乡村工程农民是主体。要从加强教育引导着手,通过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清洁庭院的评比创建活动,着力培养农民卫生、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加强自我管理,通过细分农户清洁卫生责任区,制定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动。
三是突出设施抓配套。垃圾收运处理设施是实施清洁乡村工程的重中之重。要进一步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的新路子,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努力实现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镇村全覆盖、城乡一体化。
四是突出整治抓改变。发动各乡镇、村组全面排查、摸清陈年垃圾存量,集中力量、限定时间、不留死角,尽快完成陈年垃圾清理任务。重点清理村庄路边、河边桥头、坑塘沟渠等地方堆弃的垃圾,彻底改变“垃圾围村”现象。
五是突出管理抓长效。从源头入手,着眼于全过程,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加快完善农村垃圾治理体系,确保垃圾治理工作有章可依,全程监管,长效治理。
六是突出奖惩抓落实。严格按照《汉川市清洁乡村工程考评办法》,对各乡镇场办区进行考核评比与排名。通过考评,进一步提高镇村干部对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管理水力和能力,为农村垃圾治理的全面达标夯实基础,力争能一次性通过省和孝感市组织的全域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