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料汇编 > 常委会公报常委会公报
汉川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公报
发布时间:2023-07-27作者:来源:点击:
汉川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议程
(2023年7月27日)
一、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二、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汉川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情况报告;
三、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法院关于2023年上半年工作暨发挥人民法庭作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四、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检察院关于2023年上半年工作和2022年以来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报告;
五、书面印发关于我市路长制工作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六、审议关于汉川市人大部分专(工)委增补委员名单(草案)的议案;
七、审议有关人事任免议案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辞职请求,并作出决定。
汉川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举行第十四次会议
汉川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23年7月27日举行了第14次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汉桥,副主任陈国姣、周忠厚、漆兆华、孙向阳、李学文、王建明和委员共38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黄汉桥主持。
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关于汉川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法院关于2023年上半年工作暨发挥人民法庭作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市人民检察院关于2023年上半年工作和2022年以来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报告,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通过了有关报告。会议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出的关于汉川市人大部分专(工)委增补委员名单(草案)的议案,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该议案。会议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国华受市长戴少平委托提出的关于提请寇蔚同志职务任命的议案和有关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辞职请求,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通过了有关人事任命事项,并作出了《汉川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方毅鹏同志辞职请求的决定》。随后,黄汉桥为新任命人员颁发任命书,并举行新任命人员宪法宣誓仪式。会议还书面印发了关于我市路长制工作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科技创新工作,会议要求,一是强化科技创新政策宣传。在全社会切实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生动局面。二是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三是增强科技创新要素保障。科学制定科技财政支出发展规划,逐年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加强政银企协作,切实满足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注重产业创业人才建设,优化用人环境,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在汉川创新创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组建飞地研发机构,促进产学研合作,激发创新活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四是落实科技创新检查考核,推动科技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要求,一是对表对标学先进,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打通服务市场主体“神经末梢”,推动营商环境整体跃升。二是立足服务提职能,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走深走实,推进“一事联办”“一网通办”,建立服务市场主体长效机制。三是强化资源配置,完善企业投资配套服务,加强银企合作,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支持,营造活力迸发的市场环境。四是解放思想观念,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社会氛围。
关于审判工作,会议要求,一是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服务中心大局。强化司法服务保障措施的力度和精准度,落实宽严相济等司法政策打击刑事犯罪,推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不断完善执行工作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执行效率。二是聚焦管理质效,全力维护公平正义。强化执法办案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结案率;积极推动城区、城郊人民法庭向专业化转型,打造专业化审判格局;加强诉前调解和诉调对接,抓实抓细繁简分流,严格高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深化诉源治理,全力化解社会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强化源头预防,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做深做实代表“家站”与法庭联动工作,主动参与和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探索建立和推进多元解纷联动机制。四是强化基础建设,全力提升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人民法院(法庭)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快“智慧法院(法庭)”“科技法院(法庭)”建设。
关于检察工作,会议要求,一是强化大局意识,持续强化法治理念,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强化检察监督,做好做实刑事检察、民事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控告申诉检察工作,能动履职促进司法保障。三是强化数字建设,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信访等部门对接,推动实现数据互通互享,助力法律监督提质增效。
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察委员会主任胡华文,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国华,市人民法院院长陈志坚,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毅军,市科技局、市营商办、市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人,各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负责人,农养殖场分管人大工作负责人,部分人大代表及拟任命人员等列席会议。
关于全市开展科技创新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3年7月27日在汉川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市科技局局长 付正新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全市开展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作法
近年来,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下,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共汉川市委汉川市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市发展的核心位置,完善体制机制,加快主体培育,开展技术攻关,推进成果转化,全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2022年度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中,我市在孝感市排第一位,在全省十强中排第3位,在全省23个一类县市中排第4位,首次获评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县(市),科技创新工作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
(一)加强体系建设,增强创新能力
1.优化科技创新发展布局。积极融入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武汉都市圈科技创新高地。启动以汉川高新区为核心,以马庙工业园、城南工业园、福星工业园、北河工业园等“一核多园”的科创走廊建设,加快形成一批科创资源集聚、创新引领作用显著的标志性区块,构建“高端要素集中在高新区、科技孵化在大走廊、成果溢出在全市域”的创新联动格局。
2.深入推进全域科技创新。坚持全域创新、全面创新、全民创新,积极推进省级创新型县市建设,力争今年下半年通过省科技厅考核验收。持续深化省级高新区建设,汉川高新区在2022年度全省20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综合评价中排名由第10位提升至第8位。
3.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组织企业创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在为企业和产业发展壮大赋能的同时,为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我市现有省级高新区1家,省级科技孵化器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1家,省级星创天地3家,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家,孝感市企校联合创新中心40家,孝感市星创天地58家。积极创建高层级科技创新平台。以湖北名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为主导,以武汉纺织大学为支撑,联合纺织服装上下游龙头企业,筹建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汉川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强主体培育,提升发展质效
1.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新物种’企业”梯次培育链。通过分类指导、建立数据库等方式,进一步壮大汉川高新技术企业队伍。2022年,我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19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17家,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企业比重22.16%;当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同比上年增幅61.6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5.18亿,占GDP的比重22.57%。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个重点科技创新考核指标在孝感市稳居第一。积极培育科创新物种企业, 2022年获批科创新物种省级“瞪羚”企业5家。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家,祥源新材、洋田塑料获评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际华3509 “湖北省应急救援防护纺织品企校联合创新中心”获批孝感市首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2.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5+5”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组织产业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了一批行业重大科技难题,承担了一批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较好地实现了延链、强链和补链。汉川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检学研三位一体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 获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祥源新材“高性能复合材料研发”项目及3509纺织“抗静电面料的研究与开发”获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洋田塑料“双峰熔点发泡材料”项目和楚天通讯“复合带改性树脂”项目获批省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重大项目,惠致农贸“莲藕新品种中试示范与加工利用”获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3.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大力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积极对接省政府“数字经济13条”“技改13条”,支持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中广核拓普、际华三五零九、湖北双桥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全市省级两化融合企业达到33家、省级智能制造企业达到8家;福星集团再次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汉川市成功获批“中国服装制造名城”, 纺织服装产业中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家,生产高新技术产品29种。光通信产业已成为武汉光谷重要的配套基地,新材料产业中康欣科技、祥源新材2家公司在主板上市。天基生物、恒大包装、安心智能、福星生物4家公司进入金种子上市后备企业库。
(三)加强成果转化,助推创新发展
1.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组织企业将各类研发设备、检测仪器加入全省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系统,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全省科技资源。大力宣传省科技创新券申请流程,组织有需求的企业加入省科技创新券服务机构库,申领创新券,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2.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积极融入武汉都市圈,组织开展常态化“联百校、转千果”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引导企业与武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实现研发在武汉、转化在汉川的良好格局,用“钱变纸”推动更多“纸变钱”。 2022年,全市获批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3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层站点1家,科技成果转化45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5.03亿元。
3.引导科技服务中介机构规范发展。加强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管理,定期对中介机构开展的服务活动进行检查,规范其服务行为,提高科技服务质效。目前,在我市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科技项目申报、专利申请代理、专利转让等科技服务活动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达27家。
(四)加强人才培育,保障智力支撑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把人才 “第一资源”转化为建设科技强市的 “第一动力”。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人才工作政策,积极组织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推广科技人才联合共用、产学研合作培育、订单式培养等新模式。依托汉川市就业培训中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新型学徒制培训,促进劳动者职业能力开发。积极依托武汉高校教育资源优势,通过搭建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科创产业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推动更多人才向科技创新一线聚集。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18151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21.32%。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孝感市科技创新团队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4个。
(五)加强政策引领,优化创新环境
严格落实《中共汉川市委汉川市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汉川市委汉川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汉川市支持产业倍增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精神,及时兑现各项奖励。2022年,兑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星创天地、瞪羚企业等科技创新奖励资金1230万元,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2747万元,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3.73亿元。全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的双轮驱动,积极开展“科技金融滴灌行动”, 探索企业积分制,组织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银企对接活动。2022年,全市金融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放贷款38.28亿元。
(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
1.强化工作部署。成立了汉川市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专题研究、亲自部署、亲自领衔重点事项,多次听取科技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破解科技创新工作的困难与问题。加强对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督办,压实部门工作责任,形成科技创新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2.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技项目管理机制,积极推行“揭榜挂帅制”,探索实行技术总师负责制、信用承诺制,实行关键节点的“里程碑式”管理。全面实施科技奖励“免申即享”改革,通过减程序、压时限、提质效,对符合奖励条件的企业免予申报,快速奖补。目前,已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和星创天地等奖励项目全部落实“免申即享”政策。
3.加强督办检查。将科技创新纳入对乡镇政府责任目标考核范畴,制定考核细则,组织开展考核工作,推动科技创新各项工作落实落地。积极整合统计、经信、发改和乡镇工作力量,加强指标监测调度,定期开展指导督办。通过深度挖掘、科学调度,各项科技指标做到应统尽统、应报尽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氛围不够浓厚。有的职能部门对科技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合力推进科技创新方面不主动、不得力、不合拍。有的企业创新意识淡薄,小进即安,缺乏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公众科技创新理念不强,科技创新政策知晓率比较低,参与度不高。
二是企业主体创新能力不强。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较少,无法形成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大多数仅限于解决企业的某个具体的技术难题,围绕自主创新研发开发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较少,对外技术交流合作水平普遍低。创新平台依旧存在建设不够、支撑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国家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实验室、创新中心等高层级平台还存在空白,科技创新赋能明显不足。
三是创新要素供给不足。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强度不高,2022年全市科学技术支出2.89亿元,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为3.99%,在全省“三百”县市排第9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比例偏低,高端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短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坚持突出科技创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位置,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加强科技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做好科技创新宣传工作。扎实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日、送科技下乡等科普宣传,积极推进科技政策进园区、进企业,大力宣传各级科技政策。加大科技政策执行力度,全面落实上级和我市的一系列鼓励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形成鲜明的政策导向,释放政策红利。开展线上线下科技政策、科技业务专题培训,深化社会各界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认知,真正让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
二是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融通发展通道,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用场景为牵引、融通发展为根本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汉川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体制机制,加速创新政策向园区倾斜,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孵化新兴产业,不断提升高新区发展水平,力争在2023年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综合评价中进入全省前5位。积极适应科技创新集聚化、融合化、协同化趋势,着力加强科技资源要素整合,围绕我市优势产业,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立足汉川产业优势,用好用足武汉科教资源,重点围绕纺织服装、光通信、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加快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力争新建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聚焦制约“5+5”产业链发展关键技术,加强技术攻关,实施一批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解决一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充分依托武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智力密集优势,加大产学研用一体化工作力度,引进、消化、吸收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助推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三是培育创新主体,夯实发展基础。紧紧围绕我市“5+5”产业链,重点在新材料和光通信产业中选择一批有发展前景,具备一定科研实力和人才基础的企业进行培育扶持,帮助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培育链,大力培育各类创新主体。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进一步做大创新“蓄水池”。建立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实施分类管理,在保存量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增量,将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汉川经济新的增长极。大力培育一批“瞪羚”科创新物种企业,形成科技创新良好的示范导向作用。
四是加强资源整合,强化人才支撑。充分发挥毗邻武汉这一最大优势,用好武汉科教资源,坚持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系统谋划、协同发力。积极对接院士专家行、博士服务团、企业科技副总等中省人才项目,组织开展“星期天工程师”活动,柔性引进各类技术人才。大力推进“筑巢引凤”、“筑巢固凤”,依托科技项目、科技平台、星创天地等载体聚集人才,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舞台。加强创新型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技术转移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严格落实人才工作政策,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在汉川创新创业。
五是强化政策保障,打造创新生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科技相关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充分发挥省级高新区示范作用、省级创新型县市引领作用、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协同作用,持续稳定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大力引导社会资本投科技、投人才、投创新,不断优化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新格局。加强政银企协作,建立科创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推广知识产权、商标、股权等质押贷款,不断满足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鼓励探索、尊重首创、宽容失败,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大胆搞创新,实现更多 “从0到1”的突破。
关于汉川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情况报告
——2023年7月27日在汉川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市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张雄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汉川市深入优化营商环境的情况报告,请予审议。
一、主要工作情况
近年来,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牢固树立“抓营商环境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坚持问题、目标和结果导向,从解决群众需求、服务企业发展出发,持续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助推汉川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强基础,打牢营商环境建设制度保障。一是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出台了《汉川市工业经济倍增行动方案》、《关于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修订了《汉川市工业项目招商引资优惠办法》、《汉川市关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支持经济发展政策文件,制定了《汉川市本级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工作实施方案》、《汉川市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议事规则》等文件,真情实意、真金白银支持市场主体发展。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和“一办六组”营商环境组织架构,建立健全营商环境“一把手”负责工作机制、条块结合责任机制、联合大督查机制、综合大考评机制、社会大监督机制“五大”机制,实行市级领导包联“5+5”产业链、招商引资、领衔招引培植“四上”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等工作责任制,点对点、实打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开展“千家企业评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电视问政、优无止境电视专栏、营商环境联合大督查等活动,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全过程监督。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后,我们加大了对10家被询问单位督办整改力度,督促相关单位全面整改。三是严格兑现惠企政策。全面落实我市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招才引智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每年直接奖励企业3300余万元。推进落实惠企政策精准直达机制,让市场主体便捷享受各类优惠政策。今年1-6月,共落实各类惠企政策资金1.41亿元,受惠企业达404家(次)。
(二)抓重点,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一是大力推进“四办”改革。开展“局长进大厅”活动,推行“首席服务员”制度,开展“政务直播”活动,探索推进“无感智办”审批服务,建立市乡村三级“云帮办”平台,提升线上线下咨询帮办水平。大力推进“一事联办”主体事项推广应用。加大“鄂汇办”移动高频事项开通上线力度。二是纵深推进“清减降”。积极清文件,分别对2020年12月31日以前和2022年6月30日前的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专项清理,继续有效26件、宣布失效25件。大力减审批,压减后的事项承诺时限总压减率达到94.8%;推进营业执照、身份证等51类证照“免提交”。着力降收费,扎实推进转供电改革,全市产业园区转供电主体实行“零加价”;全面开放制造性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每年可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3000多万元。三是优化工建项目审批。实行了施工图审查“豁免”制度,以“标准地”出让为基础实施“五证同发”,大力推进“多测合一”、深化“多验合一”改革,推行区域性统一评价与成果共享,推行产业项目建设工程单体验收模式,推广水电气用能联动报装,不断提升工程项目审批服务效率。
(三)优服务,大力提升办事创业便利度。一是提升企业开办注销便利度。推进企业开办“1050”标准和在10个行业实施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持续推进“一业一证”改革,全面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程序,切实降低市场准入与退出门槛。2022年汉川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授予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权。二是实现跨境贸易便利化。加快融入“楚贸通”“单一窗口”系统,积极推进“提前申报”“两步申报”模式,实现跨境贸易数字化、通关便利化。汉川市外贸综合服务在2022年度全省评比中获得“优秀”等次。三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将新增贷款目标分解至各金融机构,通过每月分析调度、现场督办等方式推动各银行加快推进信贷投放。今年力争全市新增贷款投放65亿元,同比增长18%。积极推进“政采贷”线上线下融资,今年为田冶公司、润琪公司、辉宇公司等10家企业融资1.25亿元,居孝感县市区第二位。我市被评为2022年度全省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工作成效较突出的县(市、区)。制定企业上市奖励政策,全市累计兑现上市挂牌企业奖励资金超过3000万元。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2家企业质押融资金额6000余万元。
(四)求创新,加快营商环境建设释放新动能。一是开展先行区创建。积极开展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施工图审查“豁免”清单、便利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4项省级先行区事项创建,已为湖北华帛纺织科技等74家企业落实标准地出让五证同发审批;为湖北华申智能供应链有限公司等46家企业办理了施工图豁免手续;为“湖北楚成建筑材料销售有限公司”等102家企业实行企业开办与银行预约账户“一网通办”。2023年,我市存量房“带押过户”、“云网控”网络货运平台、创新零工驿站建设模式、促进“个转企”等9项改革事项纳入全省先行区创建名单。二是推进转供电改革。汉川作为全省试点,对5个工业园区开展改造,涉及终端用户9036户,已全部实现“直抄到户”,打造出转供电“汉正模式”,树立了全省样板。三是推广非接触式办税。按照“尽可能网上办”的原则,坚持“线上”与“线下”同发力,依托湖北省电子税务局、楚税通、个人所得税app等多平台多渠道,不断拓展“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等“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
(五)护权益,促进法治环境更加公平高效。一是完善涉市场主体案件办理机制。建立健全破产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完善府院联动工作机制,将律师平台接入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了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完善破产管理人选任机制,加快案件立、审、执质效。对210件涉企案件进行了经济影响评估,力争将司法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市法院获2022年度全省法院发挥行政审判职能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建设考评第一名。二是着力健全法律服务网络。在全市五大工业园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指导园区设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积极参与涉企劳资纠纷、合同纠纷等排查化解。推行行政执法信息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开展涉企行政执法案卷评查,选聘行政执法监督员,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三是不断优化市场监管。在公安、城管、市场监管、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文化旅游6个领域试点推行柔性执法,使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制定《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容错清单》,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等各类市场主体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积极推进联合监管,按照“双随机”工作流程,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切实为企业减负。
(六)重投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完善提升。一是全力完善综合交通体系。通过提升外联通道、优化内部循环改变城市交通发展格局。谋划推进199个重大民生和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过千亿元。加快建设沿江高铁、武天高速、孝汉应高速,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大通道、武汉至汉川市域铁路等项目。扎实做好城区至马鞍一级公路、分北公路、孝感到汉川快速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实施汉江、汉北河等航道提升工程,汉川港综合码头项目成功获批。二是全面提速城镇基础建设。打通主动脉。先后升级改造人民大道、霍城大道、滨湖大道、沿江大道等12条城区主干道。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市域环线、乡镇示范线优化提升,镇村公路实现通达成网,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51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6.3公里。完善微循环。实施和谐路、文化路、北桥路、福星路刷黑升级及北延工程,建成长兴路、涵闸河南北两路(滨湖大道至仙女大道段),实施体育馆路、平章大道刷黑改造,西正街、仙女大道南段升级改造等项目,城区道路交通环境显著改善。三是持续完善园区设施建设。启动开发区23条市政道路升级改造及配套工程项目建设,统筹提升沉湖福星工业园、马庙工业园、北河工业园、城南工业园、分水工业园等产业园区承载功能,不断改善园区人居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营商环境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与周边县市和先进地区相比,与企业和群众期盼相比,仍然存在不少差距和短板。
(一)优化营商环境氛围不够浓。有的单位主要领导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不重视、争先进位意识不强、目标不明确,部分单位对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和重要指标学习研究不深入、政策了解不细致、工作谋划不够多,少数部门服务理念欠缺、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没有真正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当作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作为“一号工程”的突出地位和部门“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氛围还需加强。
(二)改革创新力度还不够大。近三年来(2020-2022),我市只有4项改革工作纳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名单,相比大冶市等地有13项先行区创建事项差距较大。2023年我市有9项先行区改革事项纳入全省创建名单,达到了全省县市区(99个)创建事项数8.6个的平均数,但仍低于创建数量在9个以上的39个县市区,在孝感市县市区中创建数量排第5位。
(三)优化审批服务还不够到位。包容普惠、市场监管等指标部门之间联系推进机制和工作合力还需加强。“多规合一”、“多测合一”、项目策划生成的部门协作机制有待增强。因场地等原因,民政婚姻、公安交警等事项还未完全进驻市政务服务大厅。市政务服务大厅功能布局不合理,大厅信息化智能化设施不够,“无差别”综合窗口与先进地区有差距,大厅导询帮办人员力量不足,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体验感和便利度。
(四)惠企政策精准落地不够到位。我市惠企政策制订科学性、契合度还不够高,政策倾向和企业需求间存在错位现象。我市虽出台了不少人才引进相关优惠政策,但仍有企业家反映人才稀缺的问题,很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优惠政策不多。惠企政策发布渠道还较为分散,公开形式单一,市场主体知晓度不高。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政策效应未充分释放。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还不够。
(五)监管保障体系仍不够健全。一是行政执法仍需规范和完善。有的部门对自己的职能不明、责任不清。有企业家反映,现在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善,但有些执法检查形式过于机械教条,缺乏针对性工作指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二是多部门联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牵头部门“牵头”作用发挥还需加强。有的责任部门配合不力,单位专班不专,导致工作一家拖延多家等的现象。虽然建立了涉及多部门的府院联动机制,但联动力度不足,有些案件仍需个案协调。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阶段,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进入全省前十”目标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和创新举措,以“敢”“快”“干”的扎实作风,全面优化我市营商环境。
(一)全面提升问题整改质效。围绕2022年营商环境评价结果及问题清单,再加措施、再添力度,对标对表找差距、聚焦问题补短板,按照时间节点及任务要求,全面整改销号。
(二)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围绕省政府以控制成本为核心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地落细,从政策供给“最先一公里”和服务落实“最后一公里”两端发力,聚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税费成本、降低融资成本、降低用能成本、降低用工成本和降低司法成本,充分发挥政策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支撑作用,全面优化我市营商环境。
(三)抓紧抓实推进改革创新。围绕改革事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全力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切实推进改革创建工作。对确定的改革创新事项,督促各牵头单位“一把手”亲自拿在手上,对于改革中的难题,市政府将专题研究进行破解,确保改革创新事项落地落实,打造营商环境“汉川品牌”。同时加强工作总结提炼,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传播汉川营商环境“好声音”,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氛围。
(四)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和大督查。一方面,深入推进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涉企行政执法不规范、经济案件立审执不规范、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和政务服务质效不高等5个方面问题的专项整治,对照整治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全力推进专项整治取得实效。另一方面,8月和11月,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营商办将联合相关部门,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情况开展2次综合大督查,确保全年营商环境目标任务“结硬仗”。
(五)全力做好今年考评准备工作。我们将组织各单位对纳入考评体系的17个一级指标进行全面梳理,对标收集、全面整理全国全省先进做法,持续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提升工程,对照去年的评价指标开展复盘演练和模拟考试,及时查漏补缺、扬长补短,确保各项指标全面提升、整体达标,力争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当前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站位,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以坚定的决心、有力的措施、过硬的作风,统筹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提质提效,促进汉川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成“三区一城”,奋力实现“全省十强走在前列、全国百强争先进位”目标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关于2023年上半年工作暨发挥人民法庭作用
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3年7月27日在汉川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市人民法院院长 陈志坚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法院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23年上半年工作暨发挥人民法庭作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2023年上半年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领导、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和上级法院指导下,市法院紧扣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聚焦公正与效率主题,擂重点、攻难点、创亮点、强支点,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上半年,共受理各类案件6307件,结案4849件,同比分别上升8.9%和18.6%,结案率76.9%,同比上升6.3个百分点。法官人均结案101件,同比增加12.2件;结案平均用时58.16天,同比缩短13.56天。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的“汉川经验”在全省推广,4个集体、6名个人荣获市级以上表彰。马口人民法庭获全省法院集体二等功,行政庭(环资庭)获全省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发挥行政审判职能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考核位列全省基层法院第一。
(一)聚焦平安履职责,维护稳定彰显硬担当。一是宽严相济打击刑事犯罪。依法审结各类刑事案件272件,其中审结涉毒、涉诈、盗抢案件78件89人,审结危险驾驶案件102件105人,有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群众安全感。审结首例非法买卖外汇案、首例涉水产养殖合同诈骗案和陈某涛为毒品犯罪洗钱案,取得较好社会效果。二是能动司法化解民事纠纷。审结各类民事案件2591件,其中审结婚姻家事、住房物业、民间借贷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纠纷案件1560件。坚持能动司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通过诉前调解、诉调对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68件,做到案结事了人和。三是持续攻坚执行难题。推进执行事务中心实质化运行,提高执行效率,受理首执案件1589件,已结1220件,执行到位金额4758.91万元。着力破解财产变现难,网络拍卖成交金额534.85万元,为当事人节省佣金53.48万元。开展专项执行行动3场次,发布失信名单10批次174人,限制高消费655人,拘传177人、拘留13人。
(二)聚焦发展优服务,营商环境擂紧新攻势。一是全面落实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对412件涉企案件进行了经济影响评估,对35件涉企案件作出有风险评估,对24家涉案企业暂缓采取相关措施,力争将司法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二是全力推进省考反馈问题整改。落实“一把手”机制,召开专题会议10次、专班会21次,针对2022年省考和省法院系统考核反馈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明确6个方面10项整改任务。坚持“小切口”,复制推广改革先行区经验,“执前和解机制前置”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试点改革项目。三是全面推进营商环境“降本增效”。贯彻落实省法院降本增效24条,不断推进以降低诉讼成本为核心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快立、快审、快执涉企案件498件。加快涉企执行案件办理,首执案件结案平均用时63.19天,同比减少47.72天,降幅43.03%(位列基层院第2),兑现了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专题询问会承诺。加快破产审理,完善管理人选任机制,激励和督促管理人依法勤勉履职,提升破产审判质效。
(三)聚焦管理提质效,公平正义跑出“加速度”。一是抓实抓细繁简分流。加强诉前调解和诉调对接,诉调团队受理调解案件2468件,成功调解1094件,诉前调解成功率44.33%。加强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案件平均结案周期58.16天,同比减少13.56天,其中刑事案件结案周期19.11天,一审服判息诉率90.82%,均居孝感基层院首位;一审简易程序适用率89.54%,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居孝感基层院第二。二是盯紧盯严案件监管。压实院庭长监管责任,落实日提醒、周调度、月通报、季讲评,促进均衡结案。严格审限、程序变更管理,一年以上长期未结案件基本“清零”,六个月以上未结案件控制在个位数。对疑难复杂案件召开专业法官会议24次,审委会19次、讨论案件86件,邀请检察长列席审委会1次,院领导带头办案252件。三是用心用情服务群众。深化“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电子送达6005人次,居全省前列。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审结涉未成年人各类案件23件,27名干警受聘担任法治副校长,为平安校园建设贡献法院力量。加强涉诉信访化解,化解重点涉诉信访案件14件,办理回复“院长信箱”、上级交办信访件54件,参与市委市政府、市委政法委有关案件研判协调会23次,院领导面对面接访16人次,做到了有访必接、有信必复。
(四)聚焦进位创亮点,培优育精实现新突破。一是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形成“汉川经验”。建立“1+2+N”行政争议大化解格局,省法院游劝荣院长等领导先后5次到院调研指导,源头治理、多元解纷、共治共享的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汉川经验”被省法院简报专版刊发推广。二是创新创优项目库基本建立。推进“一庭一品” “一支部一特色”创建,建立创新创优项目库,纳入院庭长管理项目15个、重点培育打造项目4个。组织专班外出学习考察3批次,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大力推进“四个一批”(办一批精品案件、出一批调研成果、推一批可复制经验、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建设,制定《“四优一品”培优创优工作方案》,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创优动力,选编优秀典型案例21篇。三是创优氛围日渐浓厚。加强宣传总结,大力推广汉川法院经验做法,唱响汉川法治好声音,围绕执法办案、司法为民、服务大局等工作,采写信息宣传稿件130余条,深度报道汉川法院身边人身边案身边事,被省级以上媒体采用58篇次,营造良好氛围。
(五)聚焦党建抓班子,队伍建设展现新气象。一是坚持政治建院不动摇。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开展周一夜学23场次、专题研讨4场,院党组中心组学习6次、支部主题党日活动6次。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向市委和市委政法委报告重大案(事)件8件。加强党组自身建设,完成班子调整,开展“十个一”活动,打造学习型、实干型、担当型、奉献型、民主型、示范型“六型”班子。二是坚持能力建设不懈怠。组织开展业务培训、研讨14场次,选派干警参加市委和上级法院培训19人次。参加学术研讨,撰写学术论文16篇。加强年轻干部培养,新招录公务员9人,对优秀年轻干部作为中层正副职培养对象。推进“至善·致远”文化引领工程,推进书香法院、书香法庭建设,举办2期青年干警读书分享活动和1次演讲比赛。三是坚持正风肃纪不放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一体推进“三不”机制,开展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整治,加强司法作风督察,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 等铁规禁令,受理各类涉纪举报件24件,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理28人次,2名干警受到诫勉处理。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办理答复代表意见建议、市人大交办信访件4件,邀请代表视察法院、出席会议、旁听庭审63人次,主动走访5名省人大代表并报告工作,助推司法公信。
二、发挥人民法庭作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
汉川法院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全面贯彻落实《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充分发挥人民法庭作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决定》精神,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定分止争司法职能作用,主动将法庭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参与和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一)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夯实基层基础。一是优化法庭布局。共设人民法庭10个,实际运行7个。2022年根据省法院关于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要求,按照“三个便于”“三个优化”原则,对现有人民法庭进行重新优化布局,纳入新建项目法庭2个(刘家隔法庭和分水法庭)、升级改造项目4个(城北法庭、马口法庭、福星法庭、新堰法庭)、待迁建项目1个(城关法庭),在法庭驻地外乡镇和社区,设立巡回审判点20个、法官工作室10个。二是打造专业品牌。按照“一庭一品”要求,创新培育各具特色的法庭品牌,加强法庭专业化建设,定位城区专业化法庭2个、农村综合性法庭5个,城北法庭按照涉企审判专业法庭进行建设,城关法庭按照“家事+少年”专业审判法庭进行建设,其他5个法庭均结合实际进行特色打造。三是加强综合保障。按照“人往法庭走、资源保障向法庭倾斜、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要求,加强对人民法庭人、财、物和信息化建设保障。7个法庭现配备员额法官13名,法官助理7名,书记员16名,分别占全院的27.08%、43.75%和26.23%,均达到“一审一助一书一安保”标配,具备条件的法庭全部建有科技法庭。
(二)以发挥审判职能为主导,化解基层纠纷。一是通过公正司法维护民生权益。7个基层人民法庭年均受理案件3000件左右,占全院案件总数近1/3,占民商案件的50%左右。今年1-6月份,7个人民法庭共受理案件2338件,结案1834件,结案率78.44%。妥善审理婚姻家庭、乡邻纠纷、民间借贷、人身损害赔偿等易发多发案件1166件,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二是通过创新机制提升办案效率。探索实施法庭直接立案和执行,提高法庭办案效率。2021年以来,法庭试点直接办理立案470余起,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6871件,简易程序适用率达到90%以上,法庭平均结案周期53.6天,低于全院平均水平。三是通过调审结合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坚持调解优先、调审结合,2021年以来,人民法庭共调解、撤诉案件3896件,案件调撤率达到51.2%,息诉服判率接近97%。案件办理中,人民法庭积极践行司法为民和共同缔造理念,尽量做到“三个效果”统一。
(三)以践行“枫桥经验”为目标,参与共建共治。一是开展无讼村创建。将“万人成讼率”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大力推进无讼村(社区)创建,推动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每月根据立案数对各乡镇平安建设情况进行赋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做实诉源治理。目前,全市共创建“无讼村(社区)”8个。二是推进多元解纷。强化前端治理作用,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形成之初。各法庭根据辖区特点和专业化方向搭建调解平台,马口法庭与市总工会协作,建立“法院+工会”诉调对接工作室;城关法庭联合市妇联建立婚姻家事纠纷调解中心;城北法庭联合市工商联建立民营企业商事纠纷诉调对接中心。2021年以来,7个人民法庭通过各类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调解纠纷1251件,办理司法确认866件。各法庭采取“法庭+村居委员会”“法官+人民调解员”“法官工作室+乡村干部”等形式,搭建以法庭为中心,巡回审判点、调解员为补充的便民诉讼和调解网络,形成“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矛盾纠纷解决体系,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马口法庭“法院+工会”诉调对接工作获省总工会点赞,被评为全省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刘家隔法庭被孝感中院记三等功。三是做实代表“家站”与法庭联动机制。在市人大常委会指导支持下,全面推进人大代表“家站”和人民法庭联动机制,全市共设置人民法庭驻代表“家站”工作室45个、人民法庭设置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室7个,6月底全部完成挂牌。按照边建边做的思路,各法庭累计邀请30名人大代表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旁听案件审理和见证执行,组织开展法治夜校、民法典等普法宣传活动22场次,通过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诉前化解纠纷15起。代表“家站”与法庭联动工作的“汉川样板”被孝感中院肯定。
(四)以服务一方发展为重点,提高治理贡献度。一是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法庭力量”。增强“法庭必须为发展服务”的意识,提高人民法庭参与营商环境建设的主动性。城北法庭作为涉企案件审理专业化法庭,每年受理涉企案件超过400件;马口法庭着眼“双弦小镇”建设目标,精准对接纺织和光纤企业开展个性服务;福星、新堰、分水、刘家隔等法庭均结合辖区企业实际制定服务措施,得到企业好评。二是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文明贡献“法庭方案”。各法庭注重发挥司法裁判的教育、评价、指引、规范功能,推进法治宣传进乡镇、进村组、进农户,每年开展公开宣判、以案说法、送法下乡等普法宣传活动30余场次。城关法庭、分水法庭、刘家隔法庭选取家事、邻里纠纷典型案件开展巡回审判和“以案释法”,以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推进乡风文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三是为党委政府决策贡献“法庭智慧”。针对多发类型化纠纷和治理中的普遍问题,向党委、政府或相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指导群众依规制定村规民约,当好党委政府、基层自治组织的“法治参谋”。近三年,法庭共制发司法建议13份,马口法庭针对天屿湖物业管理、城关法庭针对未成年人保护、刘家隔法庭针对市场主体监管方面的漏洞发出的司法建议,起到了“抓前端、治未病”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是执行案件实际执行到位率偏低,存在程序空转现象,涉执信访问题较为突出;二是基层基础建设仍然存在短板,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和审判法庭建设历史包袱重,与先进法院相比还有差距;三是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少数干警对信息化不适应,应用水平不高;四是人民法庭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有待完善,部分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主动性和前瞻性不够,少数法庭力量配备不足,案多人少矛盾较突出,影响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市法院将锚定“打造孝感第一、全省领先、全国一流法院”的目标,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和强基导向,努力提升法院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
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重点,教育干警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把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贯彻到法院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二是服务大局抓审判。围绕汉川市“三区一城”建设,找准司法定位,服务保障好重大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持续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做实重点改革项目创建试点。主动参与和服务共同缔造,做好代表“家站”与法庭联动工作,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三是为民司法护正义。依法严惩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和禁毒工作,切实增进人民群众安全感。坚持“有信必复”,大力推进涉诉信访化解和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公正高效办结民生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是争先创优树品牌。强化“双创”项目库动态管理,加强精品培育和典型选树,争取在“四个一批”上出更多成果。加快推进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和新审判法庭建设,促进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加大人民法庭干部选拔、培养和使用力度,不断夯实创新创优工作基础。发挥“至善•致远”文化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追求极致。
五是坚定不移推改革。以强化审判权制约监督为重点,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强化内外监督协同。全面推进执行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案件繁简分流改革和补齐智慧法院建设短板,优化审判资源配置缓解人案矛盾。
六是更高标准建队伍。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驰而不息抓干部队伍政治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与形势任务相适应。毫不松懈抓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院,落实严管厚爱,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铁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人民法院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决心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认真落实本次会议审议意见,主动作为、担当善为、奋发有为,不断推进人民法院工作和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步,为汉川加快建成“三区一城” ,实现“全省十强走在前列、全国百强争先进位”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2023年上半年检察工作和
2022年以来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报告
——2023年7月27日在汉川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张毅军
今年以来,市检察院在市委和上级检察机关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全面落实市委和上级各项决策部署,以“孝感领先、湖北优秀、全国一流”为工作目标,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工作要求,奋力推进“汉川检察151工程”,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推动“四大检察”“十大业务”全面协调充分发展,为汉川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上半年检察工作
(一)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坚决贯彻市委的决策部署,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强化检察担当。一是优化涉市场主体案件办理机制。加快案件流转,打造“绿色通道”和“一站式、全覆盖”办案平台。上半年(下同)共受理涉营商审查逮捕和一审公诉案件93件105人,做到快速受理、快速评估、快速办理、快速移送、快速结案。二是提升涉营商环境案件办理质效。对涉企案件每案标注,实行“一案一研判”,办结涉营商案件89件,在办4件,其中不捕18件19人,不诉41件58人。落实宽严相济、认罪认罚从宽等刑事司法政策,杜绝对市场主体任意采取“查、扣、冻”等强制措施,促进形成全力保护服务市场主体的检察自觉。三是开展优化营商九个检察小专项活动。清理久办不结的涉企刑事案件,让企业放下包袱,轻装前进;畅通申诉绿色通道,依法及时办理涉企申诉案件,努力让企业安心经营发展;办理涉营商行政案件、涉营商公益诉讼案件,坚持既保护公共利益,也充分考虑企业生存发展,防止“一罚了之”“一关了之”。四是开展品牌选树工作。6月申报的“行政检察促进市场行政监管规范化”创建事项通过了省院和省营商办的审批,工作正在推进。
(二)持续维护社会稳定。一是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严惩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批准逮捕199人,起诉408人。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当严则严,能宽则宽,不捕247人,不起诉240人,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案件适用率93.5%,量刑建议采纳率97.2%。从严打击涉毒犯罪,起诉的贩毒、容留吸毒案件中,法院已审结27件35人,一审判处15年以上有期徒刑涉毒罪犯3人。着力维护金融安全,起诉非法集资、洗钱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办理的熊某以帮忙激活医保卡为名骗取上万村民公民信息案,取得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检察日报》专题报道。二是强化刑事执行监督。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不当提出纠正1人;对监管场所执行活动违法行为提出纠正12件;对监外执行活动违法行为提出纠正1人;对财产刑判决执行履职不当提出纠正3件。根据孝感市检察院的授权,对安陆市司法局2020年以来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巡回检察。三是强化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依法从严打击,起诉27人。全力做好涉罪未成年人和未成年被害人“双向保护”,对主观恶性不大、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初犯、偶犯,依法不批捕18人,不捕率为64.28%;不起诉7人,不起诉率20.6%。在新检察技术楼和公安执法中心建成“一站式”取证中心,实现询问、取证、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一站式办理,避免未成年被害人受到“二次伤害”。
(三)持续加强“四大检察”监督。一是做优刑事检察监督。在公安执法办案中心派驻检察官办案组,设立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共同推动工作机制落实落地。开展立案监督24件,撤案监督7件,侦查机关全部采纳监督意见;对侦查活动违法提出纠正70件次;已纠正67件次,监督采纳率95.7%;纠正漏捕3人、漏诉4人,同比净增7人;对刑事审判活动违法提出纠正5件次,同期审判机关已纠正5件,采纳率100%。二是做强民事检察监督。坚持精准监督理念,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4件,其中生效裁判监督案件1件,民事执行活动监督3件;检察长依法列席审委会1次,依法对案件发表意见,支持促进人民法院依法履职,提高审判质效。严厉打击虚假诉讼,办理尚某等3人虚假诉讼案,被《楚天都市报》等相继报道。三是做实行政检察监督。认真开展行政诉讼监督,办理裁判结果、行政审判、执行活动监督案件。对行政审判活动违法行为提出检察建议2件,采纳2件。积极探索行政违法行为监督,对在履职中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提出检察建议13件,其中,对行政执行活动违法行为提出检察建议1件;办理土地执法查处领域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案件4件,提出检察建议4件;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7件,采纳6件,采纳率85.7%。办理的督促市人社局纠正对某服装厂等行政处罚适用法律错误检察监督案入选“最高检百件优秀行政检察类案”。行政检察办案团队被省院表彰为“全省优秀行政检察办案团队”。四是做好公益诉讼检察监督。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23件,坚持把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作为最佳司法状态,发出诉前检察建议21件,开展行政磋商2件,98%的案件通过诉前程序得到解决;同时用好诉讼手段,对符合条件的案件提起公益诉讼。通过制发检察建议书,在督促80余家企业去年缴纳731万元水土保持补偿款的基础上今年补缴649万元。针对石材加工厂产生的噪音长期扰校问题,向市生态环境局发出检察建议书,督促该局在两个月内依法履行噪声污染防治统一监管职责,涵闸小学20多年的噪音扰校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四)持续助推社会治理。一是依法守护群众美好生活。深入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依法起诉各类诈骗犯罪9人,协同公安机关为受害老年群体挽回损失146.1万元。开展“民事支持起诉为民办实事”专项活动,对弱势民事主体维权支持起诉。开展行政检察护航民生民利专项活动,聚焦就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领域,办理相关案件5件。二是扎实开展“一下三民”实践活动。深化“检察为民办实事活动”,调整5名干警组成2个工作队,派驻沉湖镇助力乡村振兴;组织院领导开展包联企业等工作,切实为企业和群众纾困解难,推动解决9个问题。依法从严打击扶贫领域犯罪,受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一审公诉案件1件2人,为24名工人讨回工资19万余元。三是助力流域治理。作为孝感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发挥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作用。办理涉嫌非法捕捞水产品行政磋商公益诉讼案件2件,判令被告人放生成鱼108公斤和幼鱼苗7万尾,以法治力量守护汉江经济带生态。四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组织党员干警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派1名干警担任队长常驻祥和花园社区参与基层党建,协助调解邻里纠纷12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8个。持续深化诉源治理,紧盯社会治安、生态保护、金融放贷等领域,结合办案发出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7份,促进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实现案件办理和社会治理同步推进。落实“八号检察建议”,检察官深入工业园区、企业重点对相关法规、政策宣讲3次,督促企业依法安全生产,促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社会风气的形成。五是推进法治副校长工作。35名干警担任32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6月为5000余名中小学生带去了防溺水、防触电、防性侵和防交通事故等暑期安全预防课,助推平安校园建设。
(五)持续加强队伍建设。一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做到常提醒、常警示,以案为戒,驰而不息抓好“三个规定”落实,筑牢防范司法腐败“防火墙”。二是以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为目标,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明创建工作持续大力推进,在汉川市文明单位创建大会上作经验交流。三是以“党建+业建+队建”为抓手,常态化开展“三学三立”夜学活动,自创“1+8川检大讲堂”,开展“以政治说办案、讲工作”等活动。注重支部党建,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四是积极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活力型”机关建设,设立书画等6个兴趣小组,推进活力型机关建设。举办“检心永向党 奋进新时代”庆“七一”党建主题活动和自编自导自演检察文艺汇演,提振精气神。五是充分运用和发挥8所高校18名专家教授组成的“汉川检察专家咨询委员会”智囊团作用,为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决策重大事项“会诊把脉”。与湖北工程学院等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被最高检授予“国家检察官学院教学实践示范基地”。
(六)持续推进新技术大楼建设。6月28日实现新技术大楼正式搬迁。一是建设了办案用房。建成了审讯室、询问室、检察听证室、案件管理中心、12309检察服务中心等办案功能区。二是完备了数字应用。工作网、涉密网、程控交换网建成并投入应用,检察业务应用系统、同步录音录像系统、远程视频接访系统、智慧办案系统、检察信息系统等数字系统全方位运行。三是统筹了文化建设。党建文化、廉政文化、检察文化建设积极推进,陈列室、检察印记全面谋划。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规家训、法治文化等宣传载体和工作展板随处可见。秉持打造为法治大楼、数智大楼、文化大楼的理念,持续营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学习氛围,激发检察履职新动能。
(七)持续主动接受监督。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项报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落实审议意见改进工作。积极配合市人大专题调研,推动出台《汉川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实施办法(试行)》,配合拍摄办理企业合规案件整改情况的专题片。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检察工作、参加公众开放日活动、参与公开听证活动32人次,认真办好代表建议3件。组建孝感、汉川2个人大代表群,不定期推送微信新闻和工作通报。深化检务公开,公开法律文书20份,发布重要案件信息 18件;邀请人民监督员监督检察办案活动 221件;尊重和保障律师会见、阅卷、调查取证等执业权利,办理律师互联网阅卷122次,工作中推动律师阅卷零障碍服务。搭建“益心为公”云平台,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志愿者、听证员,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视可感可触。
二、2022年以来控告申诉检察工作
2022年以来,共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144余人次,无一赴省访、进京访。2022年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年终考评位居孝感基层院第一名,1名检察官被省院表彰为“全省优秀办案检察官”。
(一)健全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机制。一是落实领导包保责任制。将国家赔偿案、立案监督案、刑事申诉案、重复重点信访案等纳入领导包案,落实院领导定点接访、预约接访、巡回接访、联合接访等制度。2022年以来,院领导共接待群众来访58件次,主持公开听证28件。2022年9月,检察长通过“带案下访”,到沉湖镇接访段某某,促使一起长达多年的涉军信访案件息诉罢访。二是落实首办责任制。重视初信初访办理,按照“谁办案、谁负责”的原则,将信访案件落实到承办人,确保依法办案与释法说理、化解矛盾与答复工作有机统一。三是完善联动协作制。建立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对外加强与纪委、信访局、公安局、法院、司法局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协作,对多头信访的问题做到一个信访问题一个结果。对内强化密切配合,各业务部门参与联合接访,以案释法 30余件次,运用打击犯罪、依法维权、司法救助、化解矛盾等“组合拳”消除风险隐患、维护社会稳定。
(二)能动办理控告申诉案件化解社会矛盾。一是全面推行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严格落实“群众来信7日内程序性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的要求,充分利用 12309 网上信访系统,为群众提供便捷、直观、全面的检察服务,接待来信来访 40 余件,均已回复,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本地、化解在首办、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大力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开展司法救助45件,发放救助金75万余元。主动对接当事人,答疑解惑,告知相关政策,帮助符合法定条件的当事人申请国家司法救助。与市教育局、民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等7家单位联合出台了《关于在汉川市建立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街接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在全省率先建立“司法救助+社会救助”机制,协调联络各助单位,合力共推司法救助达到最好效果。所办理的开发区谢某某因一起故意杀人案信访多年,我院五措并举联合多方合力救助案被《检察日报》长篇报道,最高检《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指导》刊用(全国基层院2例之一)。三是创新以听证形式公开审查。坚持“应听证、尽听证”的基本原则,以听证形式公开审查案件31件31人,深入推进简易听证,积极探索开展上门听证,努力实现既解“法结”又解“心结”。如办理程某某(87岁)故意伤害信访一案时,在韩集乡怀德堡村其家门口组织召开听证会,聘请有经验的律师从法理的角度进行释法说理,有效化解邻里纠纷。
(三)充分发挥控告申诉检察服务保障职能。一是推进控申诉源治理。坚持司法办案和社会治理同步推进,对控告申诉案件进行定期分析研判,通过检察建议实现以“我管”促“都管”,推动解决法律适用、行政执法等方面的问题。如在办理周某某、刘某某申请执行监督一案中,发现两个乡镇在村级两委管理上存在一定漏洞,主动向相关乡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及时进行整改,从源头上防止信访问题的发生。二是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出台《汉川市检察院涉市场主体控告申诉案件矛盾纠纷实质化解专项活动实施方案》,建立涉市场主体控告“绿色通道”,确保涉市场主体控告申诉案件做到“一件不落”“即时即办”。如在办理建行汉川支行申请民事抗诉案、中山市蓝科照明电器有限公司申请执行监督案时,从受案到转办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得到了申请单位的好评。三是注重司法监督实质化。坚持“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司法理念,积极发挥诉讼监督、纠错补瑕职能作用。如在办理张某刑事申诉一案,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查找原案在各个诉讼环节存在的瑕疵和问题,在认为原案可能存在错判时及时转刑检部门进行复查,目前此案正在办理之中。
三、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加强,办理涉营商案件与公安、法院协同作战、提高诉讼效率等方面还做得不够;与市工商联及相关行政执法单位协调配合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办案工作推进不够,有待进一步释放检察改革红利。二是“四大检察”“十大业务”发展不协调,法律监督还存在薄弱环节,执法司法制约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三是数字检察推进不够有力,数字监督模型应用不够,大数据赋能新时代法律监督还有相当距离;四是涉检信访形势虽然平稳,但缠访、重复访等现象未能得到根本遏制,执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思考研究不够。修改后刑诉法新增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诉讼救济权利,应对、协调、化解息诉难度加大,干警整体素能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需要等问题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努力推动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强化政治立检。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扎实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努力推动新征程汉川检察工作破难题、开新局。常态化开展“以政治说办案、讲工作”活动,奋力推进“汉川检察151工程”,厚植司法为民情怀,把“从政治上看”贯穿监督办案的全过程、各环节,用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肩上所承担的责任,做到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法律和事业忠诚,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二)主动服务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全省十强走在前列、全国百强争先进位”目标,依法能动履职,认真开展“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功能 促进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检察职能 助力流域综合治理”等专项法律监督工作,用办案数据、案例和市场主体的口碑彰显专项活动成效。主动服务中心工作,加强与其他司法执法部门之间的联系,开展联合接访,共同协商处理相关的涉法上访共性问题,努力营造齐抓共管的大信访工作格局。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深化“一下三民”实践活动,参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
(三)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全面理解和把握最高检、省院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认真领悟背后蕴含的司法精神、司法追求,充分发挥指标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坚决守住案件质量。增强法律监督意识,积极开展调查核实工作,不断提升监督能力和监督水平,让每一个监督有力度、有精度、有效果。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让办案人员不为数据所困、不为考核所累,把“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作为一项基本价值追求抓牢抓实,以实实在在的办案效果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
(四)奋发有为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立足现有实际,依靠市委的有力领导,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着力解决基建相关遗留问题。发扬首创精神,开展“百里汉江生态长廊汉川公益诉讼”品牌创建活动,加强优势特色培育,引领发展进位。以数字检察的理念变革,推动法律监督的实践创新,从数据整合到模型建用的实践,从办案支撑到场景拓展的深化,集智聚力,以建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小切口”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发展“大变局”,为汉川检察监督插上“数字之翼”。
(五)持续加强检察队伍建设。以获评“国家检察官学院教学实践示范基地”为契机,在推动理念更新、制度建设、素能提升等方面不断创新。以“1+8川检大讲堂和检察业务学堂”为平台,扎实做好传帮带工作和青年干警培养工程,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抓出成效,不断提升干部综合素质能力。结合办案做好群众工作,不断提高检察官息诉罢访能力。坚持严的主基调,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检,强化检察职业精神培育,加强人员管理和典型选树,激发检察人员忠诚为民、维护法治、追求公正、精进有为、担当尽责、清廉崇德的职业精神。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如果说我们的上半年的检察工作和2022年以来的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有了点滴成效,那都是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有力监督的结果,是全院检察干警共同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这些为我们开展检察工作增添了强大的动力,我们将再接再励,团结奋进,扎实工作,使检察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汉川实现“全省十强走在前列、全国百强争先进位”作出新的积极贡献!
汉川市人大部分专(工)委增补委员名单
(2023年7月27日汉川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一、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增补委员:黄继超
二、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作委员会
增补委员:高 峰 李长林
汉川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命名单
(2023年7月27日汉川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任命寇蔚为汉川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汉川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接受方毅鹏同志辞职请求的决定
(2023年7月27日汉川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方毅鹏同志因工作需要原因提出辞去汉川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请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三十二条、《湖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工作条例》第六条的规定,汉川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决定:接受方毅鹏同志辞去汉川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职务的请求,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备案。
辞 职 信
汉川市人大常委会:
因工作需要,本人申请辞去汉川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职务。
申请人:方毅鹏
2023年7月6日
汉川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四次会议出席、缺席人员名单
出席:
黄汉桥 陈国姣(女) 周忠厚 漆兆华 孙向阳
李学文 王建明 丁 潮 王长明 王永茂
王旭明 王绍新 王洪深 冯铁牛 向远方
刘定旭 刘亮斌 严洪波 杨光明 汪国洪
汪超华 张广州 张学平 陈为明 陈红英(女)
陈艳斌 罗 澜(女) 周国华 郑三东 郑玉武
胡西砚 钟守则 钱耀文 涂俊桥 彭先超
曾文斌 黎文彦 黎德稳
缺席:
王煜龙 方毅鹏 张雄杰 高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