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料汇编 > 工作报告工作报告
关于汉川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6年12月16日在汉川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2017-02-27作者:来源:点击:
汉川市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汉川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全年发展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作为、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实现了经济平稳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亿元,同比增长9.3%。
1、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工业经济运行平稳。今年积极应对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20家,预计全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170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增加值317亿元,同比增长9 %。农业经济形势稳定。今年入梅以来,连续6次强降雨,对我市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在通过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努力克服洪涝灾害的影响下,预计我市全年农业总产值可达114亿元,同比增长4%。
2、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积极推进省级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市成功申报省级重点项目5个,分别为汉正服装城衣谷电商品牌服装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湖北欧华服饰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件服装加工项目、湖北富祥棉业有限公司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及深加工项目、汉川汉城国际建材综合市场建设项目、湖北国电汉川三期第2台10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项目,五个项目总投资62.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7亿元。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24.93亿元,超额完成全年计划。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汉川电厂6号机组已于今年8月并网发电,截止目前发电14.23亿千瓦,实现税收4000万元;江汉平原货运铁路建设“三改”工程顺利实施,轨道铺设等线上工程即将启动,预计2017年底可建成通车。
3、三大需求不断扩大。投资高位运行。预计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3亿元,同比增长19%。出口恢复增长。预计今年我市外贸出口总额达4.2亿美元,同比增长10%,皮草和无纺布企业出口增长强劲,其中皮草出口增长70%以上。消费缓慢增长。预计今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08亿元,同比增长10%。
4、各项收入全面增长。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预计今年我市地方财政总收入达32.3亿元,同比增长9%;地方公共预算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4.9%。居民收入不断增加。预计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00元,同比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0元,同比增长9.8%。
5、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卫生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全市医疗单位现有病床3159张,市中医院住院综合楼、部分乡镇卫生院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农合参合率达100%。社会保障继续扩大。预计全市参加五项保险人数达88.7万人,共发放保险金12.1亿元。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458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一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较突出: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实体经济出现下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够,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消费新增长点培育不力;瓶颈问题依然存在等等。
二、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及工作重点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安排与部署,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201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9.7%左右,其中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外贸出口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2017年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实施转型升级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五大传统主导产业,推动重点支柱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发展绿色环保、化工新材料、信息传输材料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以“互联网+”推进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工业智能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推动产业兴区、产城一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绿色优质农业和休闲农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集群。强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业态,促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升级,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服务。依托生态水乡特色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深化改革创新
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推进自主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深化全局改革。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PPP投融资模式创新,努力培育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PPP市场,在公共服务领域推进一批示范作用强的PPP项目。推进试点示范。在推进沉湖镇“四化同步”试点和马口镇国家投融资模式创新特色镇试点的基础上,扎实推进汉川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全省汉江生态经济带和“多规合一”试点。
(三)狠抓项目建设
主动争取项目。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抢抓推进供给侧改革、新型城镇化、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投融资模式创新、防灾抗灾能力建设、灾后重建等政策机遇,主动争取中央、省预算内投资和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精心谋划项目。围绕国家和省大框架、大战略、大布局,在基础设施、重大产业、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策划一批关联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进一步完善和充实项目库,做好项目库动态管理。大力推进项目。做好省、市重点项目申报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计划,努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加大对省级重点项目、“双百”重大工程项目、马口镇小城镇功能提升等重大项目的推进力度,为经济发展积蓄后劲。
(四)坚持统筹发展
狠抓规划落实。根据“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发展导向,重点编制好我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汈汊湖概念性规划、供热规划以及汉川至武汉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等统筹性规划,提出培育目标和工作举措,努力在项目储备、招商和管理上实现突破,规划引领汉川全域发展。扩大对外开放。主动适应国家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汉经济带建设,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支持本地企业拓展外地市场,鼓励发展跨境电商,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打造高层次、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抢抓湖北自贸区建设机遇,积极谋划与武汉轨道交通对接通道,促进交通设施融入。以发展飞地经济、打造武汉“菜篮子”和“后花园”为抓手,促进产业融合。积极对接武汉城市圈,逐步构建规划统筹衔接、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技术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同防同治的同城化发展格局,全面融入大武汉。
(五)致力协调繁荣
坚持城乡共建共管。突出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生态宜居,进一步加快城乡建设,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积极打造特色乡镇,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推进马口镇全国“强镇扩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沉湖镇全省“四化同步”试点,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不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项目建设打造片区发展中心,以片区发展中心辐射全域汉川,从而推动城乡协调共进、融合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突出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以汈汊湖为重点,开展湖泊环境综合整治和水生态修复,加强汉江、汉北河等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继续实施涵闸河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城乡生态质量。深入推行节能降耗,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对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建设生态汉川。
(六)着眼共享和谐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按照精准扶贫部署,做好结对帮扶,落实1+8精准扶贫方案,精心谋划产业发展,建立全社会参与扶贫机制,统筹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共建,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扶贫的长效机制。积极扶持创业就业。健全城乡就业创业扶助制度,营造公平创业环境。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认真落实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新政,通过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举措,进一步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工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力度,从严从重从快打击各类违法、违章生产行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